机器人光伏运维案例汇总:从新疆沙戈荒到山东渔光
2025/07/02

导语:  2025年,在“推动能源安全新格局”和“提升电站运营效率”双重目标驱动下,光伏电站的运维方式正经历从“人工+周期性巡检”向“智能+实时响应”转变。特别是在沙戈荒、山地、渔光一体等复杂环境中,传统运维方式已面临人员短缺、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等瓶颈,机器人光伏运维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路径。本文将从新疆到山东,系统梳理多个典型案例,展示割草机器人、清洗无人机等在光伏电站中的实际应用与效果。

一、新疆沙戈荒:从“人工难进”到“无人巡检”

在新疆哈密的沙戈荒地带,风沙肆虐、昼夜温差大,是我国集中式光伏的重点布局区域。但传统人工运维在这里成本极高,人难进、车难开,清洁频率低导致组件效率严重衰减。

该地区某500MW电站在2024年引入了清洗无人机+轨道清扫机器人的组合方案,结合定时自动任务与风速检测机制,成功将平均清洁频率从每季度一次提升至每月两次。

  • 清洗效率提升约45%

  • 发电效率同比提升7.2%

  • 人工巡检次数下降80%

二、四川山地电站:坡地难题的“履带解法”

在西南丘陵地区,山地电站数量持续增长,特别是“退耕还林+光伏”类项目增多,使得斜坡草木生长迅猛。而传统割草方式不仅作业危险、效率低,还易误伤组件下线路。

四川绵阳一座200MW山地光伏电站,在2025年春季采用了履带式遥控割草机器人,支持最大45°斜坡爬行、遥控+自动双模式切换。

  • 日作业面积达2万㎡以上

  • 无需人工下坡,提高作业安全性

  • 精准割草保护组件结构,减缓“热斑效应”

三、江苏农光互补:智能运维下的“双丰收”平衡

近年来,“农光互补”作为政策鼓励的新模式,在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快速推进。宿迁某农光项目,在组件下方种植板蓝根、黄芩等药材,但传统除草方式易破坏农作物根系,影响农业收益。

为解决这一痛点,项目引入了路径规划割草机器人+高精度RTK定位系统,可根据不同区块规划作业边界,控制刀片深度,避免农作物损伤。同时结合清洗无人机定期清洁,提高发电与农业产量双重效率。

  • 植被干扰率下降90%

  • 发电效率同比提升6.1%

  • 系统与农业种植平台实现数据打通

四、山东渔光一体:跨界场景下的“空地协同”

渔光互补电站由于组件建于鱼塘上方,存在“地上难行、人工难到”的运维难点。传统人工需搭浮桥、登高清洁,安全风险极高。

2025年,山东滨州一渔光项目采用了清洗无人机+水面巡检机器人的空地一体解决方案。清洗无人机依据设定航线自动执行任务,无需人工进入养殖水域;水面机器人则协助检测水质与组件遮挡物。

  • 清洁频次提升至月均3次

  • 作业全流程数据记录并上传云平台

  • 清洗时间窗口精准控制在日照最佳区间

五、传统运维 VS 机器人光伏运维:效率与成本的正面交锋

对比维度传统人工运维机器人智能运维
成本结构人工+安全保障+交通支出一次性投入+设备维护
作业效率日均5000㎡以内日均2~3万㎡以上
数据记录多依赖人工上报自动上传、云端管理
安全风险高(高温、高压、边坡)低(远程控制、无接触作业)
长期经济性成本波动大可预测性强、ROI高

2025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光伏电站无人值守覆盖率突破28%,同比增长近40%。机器人光伏运维,正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

结语:智能光伏运维,正在加速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落地”

从新疆沙戈荒到山东渔光,从履带割草到飞行清洗,光伏运维机器人正在用一组组真实案例向行业证明:无人化不是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

迈步智能等头部企业,正在通过设备模块集成、平台联调与算法优化,加速构建“除草+清洗+运输”的全场景协同运维矩阵,助力光伏电站实现全天候、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运维模式,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