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重点能源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以下简称“雅江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达1.2万亿元,总装机容量约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预计达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全国年发电量的3%。这一“巨无霸”项目不仅标志着中国水电开发迈入新阶段,也为光伏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发展的主力,迅速扩张。然而2025年起,随着“136号文”正式实施,光伏电价全面进入市场化竞争,不再享有固定电价与保障性收购。
与此同时,市场电价持续下行,部分区域光伏交易电价已跌至成本线附近。例如,江苏中长期协议电价已从4月的0.395元/kWh降至6月的0.31元/kWh,甚至有地区现货电价低至0.16元/kWh。
更具挑战的是,水电发电成本优势凸显。雅江工程未来发电成本或低至0.1元/kWh,远低于光伏平均交易电价,对本就面临困难的高原光伏形成压力。
西藏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优地区之一,年水平面辐射量达1785kWh/m²,斜面超过1800kWh/m²。但截至“十四五”中期,光伏新增装机完成率不到31%,产能利用率也居全国末位。
主要制约因素包括:
高原环境恶劣,影响设备稳定运行
输电线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本地用电负荷低,难以就地消纳
表面上看,雅江工程似乎挤压了光伏的发展空间。但从国家能源战略角度看,它反而是光伏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藏东南建设水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雅江工程正是这一布局的核心,具备多能协同、互补发展的战略意义。
水电稳定性补足光伏波动性:水电可作为基础负荷电源,增强电网调节能力。
带动基础设施改善光伏建设条件:改善交通、电网环境,缓解高原施工难题。
吸引重工业落地,扩大用电需求:提升本地消纳能力,解决“用不了”的问题。
打造共享输电平台:与水电捆绑外送,光伏可借力特高压输送通道。
在水光储新格局下,光伏正迎来结构性拐点。谁能率先克服高原技术壁垒,谁就能在千亿级市场中脱颖而出。
产业动向:
隆基、通威:开发抗PID组件、耐寒材料,应对高原极端气候
华为、阳光电源:优化逆变器适应高原稀薄空气的绝缘与散热
国家电投:推进“光伏+储能”“光伏+治沙”等多元化落地
华能集团:发展“光伏+农牧业”“光伏+生态治理”等融合模式
雅江工程并非光伏的对手,而是其转型升级的“搭档”。在多能协同的清洁能源格局中,光伏行业不仅有望解决自身发展瓶颈,更有可能在这一轮能源变革中,扮演更加主动而重要的角色。
水光协同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赢之道。光伏行业的下一个高峰,或许正是在雅江工程的“水波”中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