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期,电力央企密集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主动从分布式光伏“撤退”,战略重心全面转向风光大基地建设。
进入2025年以来,分布式光伏项目的“退潮”现象愈加明显。
资产转让加速:中能建、中电建、三峡集团、中广核、国家电投、东方电气等央企相继抛售新能源资产,仅8月就有7家光伏公司股权易主。
项目终止频发:中核集团45MW分布式光伏项目、华润两大屋顶光伏EPC项目、国家能源集团100MW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大唐10MW分布式光伏发电EPC项目等,相继终止招标。
国家电投:推进核电、海上风电与新能源大基地协同,并与内蒙古阿拉善盟深化“沙戈荒”大基地、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合作。
华能集团:明确“大基地开发”为战略重点,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与火电结构升级。
中国大唐:聚焦新能源项目攻坚,推进大基地建设、工程优化。
中国能建 × 国家能源集团:高层会谈围绕大基地规划与新一代煤电协同展开。
中国石油:多次表态“全力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强势切入风光赛道。
第一批(2021年11月):统筹50个基地,装机9736万千瓦(风光比例约4:6);截至2024年底,建成约9199万千瓦、投产约9079万千瓦。
第二批(2022年2月):到2030年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其中“十四五”规划装机约2亿千瓦。
第三批(不完全统计):整体规模约5200万千瓦,风电与光伏比例约1:3,呈“光伏主导、风电协同”的结构特征。
政策指引:202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
政策与收益不确定性上升:分时电价与新规叠加,使分布式光伏项目回报波动加大,投资性价比走弱。
大基地具备规模效应:集中连片开发显著降低单位建造与运维成本,投资回报更优,契合央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诉求。
系统协同优势:大基地更易与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等配套协同,缓解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提升系统稳定性。
风光大基地仍面临极端环境条件、消纳与外送通道约束等挑战。但在政策创新与技术突破,以及电力央企的集中“押注”下,风光大基地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与“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