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该政策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分布式光伏的发展逻辑从“多发多上网”转向“自发自用、就近消纳”。
这一变化不仅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也直接重塑了光伏运维工作的重心。电站不再只是“发多少电、上多少网”,而是必须兼顾发电量与本地消纳率,对运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考核指标变化:电站需确保超过60%的电量实现自用,否则将面临收益下滑风险。
负荷管理要求:运维团队需要关注用户侧用电,不能仅盯着电站本身。
储能价值提升:储能从可选项变为必需配置,直接关系到合规与收益。
市场化考量:项目盈利模式向“电力经营”靠拢,运维需具备电力市场协同能力。
未来的运维团队必须突破电站围墙,掌握用户的用电习惯与负荷特征。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负荷波动,甚至利用需求侧响应(如在光伏发电高峰期启用厂区可调负荷),来主动创造消纳空间,确保满足政策红线。
新政要求全量计量,这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运维必须基于监控平台,实时跟踪“发电量与自用电量”的平衡。一旦发现偏离,就需要立即调整策略,比如优化逆变器参数、调用储能设备,避免触碰红线。
储能已成为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必备能力。运维人员不仅要管理光伏设备,还要负责储能的充放电策略制定与健康监测。例如,在发电过剩时充电,在夜间或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提升整体经济性。
随着电站逐步进入电力现货市场,运维人员需要理解分时电价与市场信号。与交易团队协同,优化电站出力,在电价高时上网,在自用比例吃紧时优先保障就地消纳,让“光伏电”真正作为一种灵活的能源资产来经营。
1192号文推动光伏电站的盈利逻辑,从“固定电费”转向“经营能量流与资金流”。未来的光伏运维,不再只是清洗组件、处理故障,而是升级为“电站经营中心”。
行动建议:
诊断现状:评估电站的自用比例,测算与政策要求的差距。
升级系统:完善计量与监控,必要时引入智能运维平台。
强化能力:为团队增加数据分析、负荷管理、电力市场的技能培训。
新政实施后,谁能率先完成运维转型,谁就能在新能源消纳的新格局中赢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