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为风电行业指明了“智能运维”“高精度功率预测”“电力市场适配”三大核心方向。
近日,中国首个新能源无人化场站——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正式亮相。在宁夏吴忠市的戈壁荒原上,百米高的风电机组迎风旋转,现场几乎看不到传统运维人员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穿梭的机器狗、自动巡航的无人机,以及远在千里之外数据中心实时跳动的运行数据。
这座年产能超1.3亿度绿电、覆盖5000余个巡检点位的“智慧样板”,凭借行业领先的L3级无人化技术,为新能源产业的降本增效与提质升级提供了实践参考。
《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复杂场景下AI大模型发展”。在同利第三风电场,这一要求通过“云—边—端”三级架构得到落地。
云端:以三峡能源总部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金风科技的技术与数据资源,汇聚全国场站运维经验与算法模型,持续优化数据处理能力,实现“经验算法化”,有效避免因人员流动导致的经验流失。
边端:承担区域控制功能,是L3级无人化方案的核心。它既能执行云端指令,又能自主开展算法训练,确保在短暂断网的情况下仍能完成既定巡检。
端层: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机器狗等设备遍布场站,如同“感知器官”,精准采集现场数据。例如,定制化机器狗可在复杂地形与恶劣天气中稳定巡检,无人机则能监测风速、设备状态,并识别数十种潜在风险,识别误差率低于5%。
不过,数据质量与算法精度仍是落地难点。风电场复杂环境容易导致图像模糊,而算法训练对90%以上的识别精度有较高要求。工程团队通过模拟生成图像提升算法鲁棒性,但技术实现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
《实施意见》直指风电行业的两大痛点——人员不足与安全风险。而无人化正是破解之道。
据三峡能源宁夏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特明介绍,智能化升级后:
故障率、维护成本与人工巡检工时大幅下降;
安全性能提升3–5倍;
综合人效提升超过27%,巡检工时累计减少超3000小时。
如果复制到区域化场景(如5座5万千瓦风电场),可节省约20人力,人机效能提升至1.67万千瓦/人。这正是“机器替代人工操作、算法替代人工判断、智能设备替代人工观测”的“三替代”逻辑落地。
但无人化并非彻底无人工。工程师依然需要在叶片内部检测或极端天气应急时到场处理,这种“人机协同”的路线,符合政策提出的“渐进式迭代”要求。
作为行业首个示范场站,同利第三风电场的实践还推动了标准建设。三峡能源与金风科技联合制定的《风电场运营智能化水平分级规范》,参照无人驾驶逻辑将智能化划分为L1—L4四级,目前主推L3级。
改造过程中强调成本控制:优先替代高频巡检环节,而非一味追求全覆盖,从而在3–4年内收回投资。随着定制化设备研发推进,硬件成本有望继续下降。
三峡能源还发布了《智能场站规范化建设推广白皮书》,推动经验复制。目前,该模式已在甘肃、青海等地的光伏场站试点,并扩展至海上风电,展现出更大应用价值。
同利第三风电场不仅是技术示范,更代表着能源产业升级的方向。随着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推进,运维逻辑正在从“多发电”转向“多盈利”。
今年四季度,该风电场将参与宁夏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探索“技术+市场”的结合。与此同时,无人化方案也在光伏、储能、氢能等多能协同场景试点。例如在甘肃光伏场站,智能设备可同时监测组件清洁度与储能状态,实现“风光储”一体化运维。
无人化新能源场站正在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走向“提质升级”。通过提升发电效率、降低运维干扰,不仅助力“双碳”目标,也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求。
尽管当前仍面临L4级难以实现、通用设备适配度不高等挑战,但宁夏的探索已证明,只要聚焦痛点、结合政策导向,AI完全能够成为新能源行业的重要驱动力。
这场始于戈壁的能源智慧革命,或许将重塑全球新能源格局,而这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