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高占比成常态,智能电网如何稳住节假日“用电脉搏”?
2025/05/06

随着“双碳”战略稳步推进,浙江省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到2024年3月底,光伏装机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的近三分之一,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大量新能源上网也对电网调度带来新的考验。

清明负荷突降,光伏出力“过剩”

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值长詹文达指出,海量新能源接入电网主要引发三方面挑战:

  • 电力“用不完”:节假日期间企业普遍停工,用电负荷骤降,新能源出力可能反超用电需求。

  • 电力“供不稳”:气象变化剧烈,光伏出力易受影响,如午后降雨可致出力瞬降800万千瓦,相当于温州全市用电负荷。

  • 电源“易掉线”:电网一旦发生故障,若响应不及时,易引发新能源大规模脱网。

▲位于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的懿晖“茶光互补”光伏发电站。王桥 摄

以2024年清明节为例,4月4日浙江光伏最大出力达2527万千瓦,用电负荷却因假期骤降2000万千瓦,光伏占比超35%,调度难度大幅上升。

调控升级:打造“数智驾驶舱”

为提升应对能力,国网浙江电力正在推进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电力调度数智驾驶舱,通过全景感知、主动防御和协同调度三大能力,实现智能化、高效率的运行调控。

“在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新形势下,数智驾驶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数据与电网业务的新路径。” —— 詹文达

摸清新能源“脾气”:从源头提高预测能力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受天气影响大,传统调度方式难以准确预测其出力。对此,国网浙江电力打破电力、气象、水文等专业壁垒,构建了融合感知系统:

  • 源侧:掌握高渗透新能源出力规律,挖掘影响消纳的关键因素。

  • 荷侧:建立负荷预测模型,构建灵活可观可测的负荷资源池。

  • 网侧:开发网架窝电分析模块,科学预测供需能力。

▲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雁陶村4.5兆瓦光伏并网。赵吉康 摄

2024年,国网浙江电力通过电压等级拓扑分析,实现了分布式光伏95.8%的预测准确率,为高效调度打下基础。

用好“小、众、散”:激活多元资源

分布式储能、小水火电、空调、充电桩……这些灵活调节资源虽然分布分散,但在数智系统统筹下可聚沙成塔,构建“可控、好控”的资源池。

国网浙江电力通过建立资源调用评价机制,实现对响应效果的后评估;并借助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灵活匹配区域用电缺口,提升全网调节弹性。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调度人员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平台监视资源状态。吴亦冰 摄

目前浙江已形成分钟级互动、秒级决策、百毫秒级响应的三级控制体系,大大缩短故障处置时间,增强系统韧性。

强化安全主动防御,防患于未“掉”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背景下,浙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愈发依赖前置预警与智能决策。

调控中心实时监测备用裕度变化,AI算法在风险临界点快速生成策略建议,协助调度员实施提前平衡与故障处置。

▲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的冷水光伏电站。张馨月 摄
“通过数智驾驶舱,我们实现秒级决策与科学调度,为构建安全、低碳、高效电力系统提供保障。” —— 尹文喆

未来,浙江电力系统将继续推进“源网荷储”融合与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联动,保障电力高质量供应,助力新能源高水平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