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业的最新数据中,最值得警惕的并非硅料59.6万吨的产量腰斩,也不是组件价格跌破0.64元/W的市场低点,而是——即使每瓦亏损0.17元,企业仍在持续扩产的“亏损扩张”博弈。这一现象,揭开了光伏行业看似繁荣背后掩藏的结构性危机。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12吉瓦,单月峰值高达92.92吉瓦。然而,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被忽视的能耗和资源错配问题:支撑这批装机所需的硅料约为47万吨,而同期国内硅料总产量仅为59.6万吨,意味着超两成产能无用武之地,设备闲置、资金沉没、效益低迷。
更严峻的是,那些仍在运营的硅料产线,也正经历“慢性失血”。以新疆某龙头企业为例,其5万吨颗粒硅项目单位成本约为38元/公斤,而市场价格却已跌至33元,单吨亏损超五万元。
2025年上半年,工信部提出的“≤5kgce/kg”多晶硅单位能耗新标准,直指传统高耗能产能。据行业估算,当前市场中超六成依赖改良西门子法的生产线将面临淘汰风险,行业清退正在加速。
与此同时,《绿色电力交易细则》的出台更是一记重拳。比如新建数据中心需使用80%绿电的要求,正为光伏企业打开溢价15%-20%的能源高端市场。内蒙古某云计算园区,已以1.2元/度的价格采购光伏绿电,远高于煤电均价的0.66元/度。这意味着,绿色电力从低价竞争品,正在变身为价值溢价资产。
尽管欧洲临时加征对华组件26%的关税令人关注,但中国光伏产业的应对早已开始。隆基在越南的5GW电池片工厂已满产,其TOPCon产品以本土高8%的价格打入美国市场,规避关税的同时维持利润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耗材的出海趋势。上半年,我国碳化硅涂层石墨毡出口同比暴增214%,这些单价达50万元的高端消耗品,正支撑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抢占全球高端制造供应链。
在库布齐沙漠,一座150万千瓦的国家电投光伏电站已投产,而与之配套的10万吨级多晶硅项目也在同步建设。这一案例揭示了当前行业内的闭环生态趋势:终端EPC业务不再仅作为发电端口,而是反哺上游制造环节,为企业构建生存护城河。
更进一步,《三北治沙规划》中提出253吉瓦开发目标,同时要求“治沙达标率≥30%”与“配储比例≥15%”,正在倒逼企业从拼装机量走向技术组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行业洗牌期,创新与迭代反而愈加活跃。某退市企业的钙钛矿中试产线被央企以300%溢价收购,代表着资本对新型电池路线的信心不减。通威位于乐山的颗粒硅项目,通过副产蒸汽供给周边化工企业实现边际盈利,打破了传统制造的盈亏模型。
而在宁夏,华为数字能源打造的“光伏+AI算力中心”,实现度电成本(LCOE)下降11%,技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为光伏应用场景注入新动能。
当钢铁厂开始被强制采购绿色电力,当数据中心转型为分布式能源枢纽,光伏制造的客户早已不再是传统电站投资人,而是储能企业、AI中心乃至重工业用户。那些仍将全部精力投注于PERC效率的微幅提升的企业,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