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装机扩张的背景下,光伏电站进入集中建设+精细化运维的新阶段。相较解决局部痛点的除草设备,光伏清洗无人机凭借全场景适配、高频刚需、可量化增发收益与平台化联动优势,正逐步成为智能运维的优先配置。
电站运维的终局目标是降本增效。在数十年的生命周期中,除组件与逆变器本体效率外,外部环境污染是影响发电量的主因之一。
杂草影响(局部场景):多见于农光互补、山地电站;每年治理频次通常 1–2 次。
灰尘/鸟粪/风沙(全场景):屋顶、山地、戈壁均普遍存在,常使组件效率下降 10%–20%,影响范围与频次远高于杂草。
结论:从覆盖度与迫切性看,组件清洁问题是“全局刚需”,优先级高于除草治理。
优势:替代高危人工(高温、蛇虫等),适配丘陵/农光场景。
局限:受地形与障碍影响,主要作用于地面电站;对屋顶与荒漠类场景覆盖有限,作业周期低。
优势:飞行作业跨越地形限制,适配屋顶、山地与大基地;可按季节与污染程度高频调度。
延展:可与巡检/安防联动,支持“巡检发现→自动清洗→结果回传”的流程闭环。
要点:除草机器人解决“局部痛点”,清洗无人机覆盖“全生命周期刚需”。
除草机器人:以节省人工为主,对发电侧收益提升较为间接。
清洗无人机:直接增发可计量、可核算,回本周期更短。
示例测算(简化示意):100 MW 电站若受灰尘影响出现 5% 发电损失,按年利用小时 1200h、上网电价 0.35 元/kWh 估算,年化损失可达数千万元级。建立高频清洗机制能显著收敛该损失,IRR 改善更直观。
“十四五”期间,行业强调无人值守与智能运维。清洗无人机天然适配平台化与数据化:
平台联动:与巡检无人机共享任务与数据平台,形成清洗—巡检—复核的闭环。
数据驱动:结合 AI 识别污染类型/分布,动态生成清洗计划(优先级、路线、频次)。
可视化与预测:沉淀全站污染与清洗履历,支持预测性维护与资产绩效评估。
相对而言,除草机器人多为单机替代人工,系统协同与数据沉淀能力有限。
市场增速:光伏清洁服务需求以 15%–20% 的年复合增速扩大,显著高于草地治理设备。
协同生态:清洗无人机将与巡检机器人、搬运与安装机器人共建无人化运维体系。
价值归因:清洗直接作用于发电侧 KPI,是提升 IRR 的有效抓手,更契合央企与业主方的资产运营诉求。
结论:除草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不可或缺,但光伏清洗无人机凭借“全场景覆盖、高频刚需、增发可量化、数据闭环”四重优势,正在成为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的核心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