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广核集团(中广核)凭借持续的科技创新与多元化布局,正在成为推动我国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核电技术突破到新能源融合模式探索,中广核不断以创新实践,书写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2024年5月,广西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正式投运,标志着“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了整机装备100%国产化,单台机组年发电量高达100亿千瓦时,可满足百万居民用电需求。
同时,该技术已通过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成为继高铁之后的又一张“中国名片”。这不仅代表了中广核在核电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展示了我国在国际核能市场的竞争力。
在数字化控制领域,中广核自主研发了我国首个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睦系统”。作为核电站的“神经中枢”,该系统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以往只能依赖进口。如今,“和睦系统”已应用于33台不同堆型核电机组,实现了二代、三代、四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覆盖。
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核电自主化水平,也为我国节省了近百亿元的工程成本,真正体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
中广核不仅在能源领域创新突破,还将核技术拓展至医疗健康。2024年,在四川绵阳建成的国内首座商用多室质子治疗设备生产基地顺利投产,单间治疗室年治疗人次可达500人。该成果已入选工信部重大技术装备推广目录,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道路上实现重要跨越。
2024年9月,位于广东汕尾的“伏羲一号”超大型风渔融合平台成功投运,具备抵御17级台风的能力。它不仅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电力,还创新性地构建了综合水产养殖系统,实现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
该项目对推动我国海洋清洁能源与蓝色经济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广核通过光伏治沙+“沙膜”技术,让荒漠变为绿洲,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青海德令哈,中广核建设的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通过光热熔盐储能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预计年上网电量可达36.5亿千瓦时。其配套的5万千瓦光热示范电站已稳定运行6年,使我国成功进入全球掌握大规模光热技术的行列。
截至2025年,中广核国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突破5600万千瓦,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业务范围涵盖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抽水蓄能、氢能等领域。
同时,中广核积极探索“新能源+”模式,将清洁能源与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社会民生深度结合,推动绿色发展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面向未来,中广核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建设三大创新中心,推动核电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落地,持续提升原创技术能力和产业链掌控力。
中广核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清洁能源创新发展的使命,努力成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