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在天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提出:
“在未来5年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这不仅仅是一句鼓舞士气的表态,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能源合作计划。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设备出口、EPC工程机会来了!
但对于深耕光伏运维的企业而言,我们看到的更长远——这是一个长达25年以上的运维蓝海市场。
传统海外项目往往是“建设—交付—撤场”,但此次不同。讲话中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共建绿色产业合作平台”,这意味着这些光伏和风电项目不仅要建起来,更要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在光伏电站的生命周期里,建设期通常只有1-2年,而运维期长达25年以上。如果没有可靠的运维体系,再好的设计和设备也可能“先天优秀,后天失效”。
地广人稀:电站选址可能远离城市,交通不便;
气候复杂:风沙、严寒、冰雪、高温交替,设备损耗风险高;
本地化运维力量薄弱:缺乏成熟的光伏专业团队,故障响应滞后。
这意味着未来的“千万千瓦”不仅要建得快、建得好,更要运得稳、收益高。
我们在国内已为成百上千座光伏电站提供运维服务,面对沙漠、戈壁、山区、高原等复杂环境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今,这些能力正是上合项目所亟需的:
无人机+AI巡检:快速锁定故障点,减少人工巡检成本;
智能诊断平台:通过大数据预测故障趋势,实现预防性维护;
远程监控+本地化团队:7×24小时远程监控+当地快速响应;
标准化SLA(服务水平协议):保障发电量、保障投资回报。
未来5年,“千万千瓦”只是开始。在国际能源合作加速成型的背景下,运维服务商将不再是幕后角色,而是保障项目全生命周期收益的核心伙伴。
我们呼吁:国内光伏投资商、EPC总包商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优先考虑具备海外运维能力和本地化服务经验的团队。因为这不仅是一次项目的交付,更是长达25年以上的资产运营之战。
从“中国建造”到“中国运营”,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出海的新篇章。这场国际合作不是短跑,而是一场耐力赛。在未来的千万千瓦蓝图中,谁能提供高质量、智能化、可持续的运维服务,谁就能站稳全球新能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