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冲击光伏项目:如何通过光伏运维机器人提升抗灾能力?
2025/09/24

有渔光互补电站因采用柔性支架,结果组件大面积被吹翻,“几乎全军覆没”;部分分布式项目的组件被撕裂、吹落,不仅导致电站停运,还造成二次财产损失。业内人士指出,低价竞争下支架用钢量不足,抗风能力被削弱,是此次损毁的重要原因。

这再次暴露了光伏电站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台风不仅可能导致组件整体飞失,还会引发内部隐裂、短路等潜在隐患,长期影响发电效率。

人工运维的困境

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传统运维方式存在明显短板:

  • 人工风险高:灾后抢修中,逆变器、线缆存在触电隐患,暴雨环境下危险倍增。

  • 效率低:大规模巡检和清理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恢复周期长。

  • 成本高:紧急人力调度、设备更换和安全防护,都会造成额外开支。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依赖人工显然难以满足光伏电站的安全和经济性需求。

光伏运维机器人的崛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运维机器人逐渐走到台前。它们能够在灾前预警、灾中监测和灾后恢复三个阶段发挥独特作用:

灾前巡检

无人机可对支架、组件、围栏等设施进行精准检查,提前发现松动、锈蚀、隐裂等问题。

灾中监控

通过远程控制与数据回传,运维人员可在安全区域实时掌握电站情况,避免冒险进入。

灾后修复

机器人可快速开展除草、清洁、巡检等作业,帮助电站尽快恢复发电。

相比人工,机器人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还能显著提升效率和准确性,为光伏电站的灾害防护提供了全新思路。

融资助力:飒沓机器人加速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运维建安智能机器人领军企业 飒沓机器人 日前宣布完成溪山天使轮融资,加速推进光储电站智能化运维解决方案落地。

背景介绍

飒沓机器人由苏州大学耿长兴副教授、孙立宁教授等联合创办,孵化于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新能源+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代表,其团队汇聚了科学家、产业专家与资本合伙人,致力于推动新能源电站的无人化、智能化。

融资将用于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和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其产品在复杂野外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多场景适应能力。

技术亮点与应用场景

能力/特性说明
耐极端环境在 -20℃ 至 +80℃ 环境下稳定运行,适应沙漠、山地、戈壁等复杂场景。
全栈自主研发从设计、电控到AI算法全链条掌握,已在不同地形与气候条件下完成实地验证,覆盖山地、戈壁和沙漠等典型场景。
智能运维模型结合空地协同数据采集与大模型分析,实现从巡检到作业的智能闭环。
多功能作业支持除草、清洁、巡检、除雪和运输等任务,效率提升 50%以上。
规模化落地已在央企百MW级项目中应用,并成功出口至日本市场。

这些优势意味着,飒沓机器人不仅是单一的作业工具,更是推动光伏电站运维模式变革的“核心引擎”。

趋势展望:智能化是抗灾的必由之路

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光伏电站如何提升抗灾能力已成为行业焦点。专家普遍认为:

  • 传统人工+简单机械的模式难以为继。

  • 智能化、无人化、标准化的机器人运维将成为刚需。

  • 资本进入加速行业成熟,融资将推动技术快速迭代与规模化应用。

台风“桦加沙”的冲击是警示,也是契机。光伏运维机器人正在从“锦上添花”变成“雪中送炭”,为光伏电站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提供关键保障。

结语

光伏是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直接的行业之一。运维方式的智能化转型,不仅关乎发电效率和投资回报,更关乎能源安全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飒沓机器人等企业的技术突破与资本加持,未来光伏电站将逐步告别“人海战术”,迈入 智能化、无人化运维 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