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发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展现中国担当
2025/09/25

2025年9月24日,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风电与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36亿千瓦),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提出新的阶段性目标。

一、能源转型成效显著

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约59.6亿吨标准煤,在如此体量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极大挑战性。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下,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 能效提升:2024年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约11.6%,能耗强度下降速度位列全球前列。

  • 非化石能源比重增长: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19.8%,自2015年以来累计提升约7.8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将超额完成20%的阶段性目标。

  • 电气化与清洁电力: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约30%,每三度电中就有一度多来自清洁能源。

供给侧方面,截至2025年7月,风光装机规模约为16.8亿千瓦,占全球近一半,显示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扩展上的“速度与规模”。

二、2035年目标彰显大国责任

本次提出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稳定器与推动力的作用。其主要意义体现在:

  • 增强全球信心: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时,中国明确阶段性目标,有助于增强多边合作与互信。

  • 兑现长期承诺:2035目标与2030、2060年双碳路径相衔接,体现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

  • 推动全球能源转型:通过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中国推动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绿色产业链。

三、实现路径:五大重点方向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将围绕以下五项重点发力,系统推进能源体系升级与产业变革:

  1. 消费侧变革:加速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电气化与氢能替代,推动能源消费从“刚性”向“柔性”转变;实施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

  2. 供给侧优化:把非化石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水电、核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3. 科技支撑: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

  4. 治理改革:完善能源市场体系,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 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的绿色能源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共享技术与资金。

四、对光伏与风电行业的影响与机遇

2035年目标明确了能源结构调整方向,也为光伏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了系列机遇:

  • 规模化扩张:风光装机扩容将带动制造、安装与运维等全产业链需求。

  • 储能与电网升级: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要求更强的储能支撑与电网灵活调度能力。

  • 技术创新:组件效率、逆变器技术、功率电子与系统优化等将成为竞争焦点。

  • 金融与机制创新:碳市场、绿色金融与国际合作为清洁能源提供更多资本与市场工具。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前景广阔,要实现高质量低碳转型仍需应对多项挑战:

  • 电网调度与跨区输送能力需进一步强化;

  • 大规模储能成本、寿命与回收问题需技术突破;

  • 部分地区的土地、生态与社会承载能力需统筹规划;

  • 国际技术合作与市场机制需更务实有效的配套支持。

针对这些问题,应以顶层设计为引领,推动技术攻关、市场机制创新与国际协同,确保目标落地见效。

结语: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彰显中国力量

从“双碳”到203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持续以更高标准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对我国而言,这是推动能源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与技术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光伏与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应把握政策与市场红利,加快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