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约59.6亿吨标准煤,在如此体量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极大挑战性。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下,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能效提升:2024年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约11.6%,能耗强度下降速度位列全球前列。
非化石能源比重增长: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19.8%,自2015年以来累计提升约7.8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将超额完成20%的阶段性目标。
电气化与清洁电力: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约30%,每三度电中就有一度多来自清洁能源。
供给侧方面,截至2025年7月,风光装机规模约为16.8亿千瓦,占全球近一半,显示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扩展上的“速度与规模”。
本次提出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稳定器与推动力的作用。其主要意义体现在:
增强全球信心: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时,中国明确阶段性目标,有助于增强多边合作与互信。
兑现长期承诺:2035目标与2030、2060年双碳路径相衔接,体现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
推动全球能源转型:通过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中国推动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绿色产业链。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将围绕以下五项重点发力,系统推进能源体系升级与产业变革:
消费侧变革:加速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电气化与氢能替代,推动能源消费从“刚性”向“柔性”转变;实施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
供给侧优化:把非化石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水电、核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科技支撑: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
治理改革:完善能源市场体系,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的绿色能源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共享技术与资金。
2035年目标明确了能源结构调整方向,也为光伏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了系列机遇:
规模化扩张:风光装机扩容将带动制造、安装与运维等全产业链需求。
储能与电网升级: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要求更强的储能支撑与电网灵活调度能力。
技术创新:组件效率、逆变器技术、功率电子与系统优化等将成为竞争焦点。
金融与机制创新:碳市场、绿色金融与国际合作为清洁能源提供更多资本与市场工具。
尽管前景广阔,要实现高质量低碳转型仍需应对多项挑战:
电网调度与跨区输送能力需进一步强化;
大规模储能成本、寿命与回收问题需技术突破;
部分地区的土地、生态与社会承载能力需统筹规划;
国际技术合作与市场机制需更务实有效的配套支持。
针对这些问题,应以顶层设计为引领,推动技术攻关、市场机制创新与国际协同,确保目标落地见效。
从“双碳”到203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持续以更高标准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对我国而言,这是推动能源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与技术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光伏与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应把握政策与市场红利,加快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